查看原文
其他

治学心路:汤重南研究员与青年学者谈治学

姜南 列国格治 2019-11-23


  2019年9月24日,世界历史研究所青年工作组邀请本所日本史专家汤重南研究员为青年同志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汤重南研究员曾担任世历所亚非拉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他以“遨游学海 历经惊涛 风光无限——个人经历与学术道路”为题,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细述治学经验和体会,以及对本所青年同志的殷切希望。


  汤重南研究员认为,个人经历、学术道路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改革开放使自己从长期足不出户、与世隔绝到走出国门、常来常往出访近30次,对外交流状况大为改观,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帮助很大。退休后他仍然坚持工作,甚至比在职的时候还要忙碌,迄今已经出版著作40余本,发表论文50多篇,书评及序言等近百篇。今年10月,三卷本个人自选集即将面世。

  汤重南研究员强调,研究历史应该本着探求真相和热爱祖国的热忱,一定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要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思想与行为,不能丧失应有的立场。他强调,研究历史应该严肃认真,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个人的所思所想一旦变为文字,白纸黑字印在书刊上,就永远无法抹去。

  谈到历史研究和论文写作,汤重南研究员指出,要严守四个步骤:首先掌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情况,然后广泛地收集资料,并拟定提纲,最后进行写作与修改。他强调交稿前要仔细打磨,突出新意与创见,突出新资料和新观点,包括前言、关键词都要反复推敲、斟酌,这样最后的定稿既成熟、有说服力,又有所创新。他一再强调,从事研究工作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多看书,千万不要有投机、侥幸心理;对不太熟悉的内容和资料一定要加倍注意其准确性,切不可想当然。

  汤重南研究员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讲,历史研究就是要践行两个“不要”。第一,不要好高骛远。有人总是在构思、设计其宏大计划,但是多年以后仍然在纸上谈兵、一事无成;第二,不要脱离实际。学术研究要考虑现实的需要,注意为现实服务,在强调学术意义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现实意义。

  汤重南研究员在谈到向前辈学习时,举了几位老先生为例。如周一良先生在收集资料、论文写作、治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教诲使自己受益匪浅、终身受用;日本史学会的老领导万峰先生勤奋治学,对待学会工作辛苦付出、任劳任怨,表现出非常感人的博大胸怀;学问和人品俱佳的吕万和先生治学严谨,著作出版后发现有错误就非常认真地列出勘误表;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齐世荣先生对投到《世界历史》杂志的论文反复修改。

  最后,汤重南研究员特别指出,几十年的研究工作和频繁的国际交流使他破除了对日本的盲目推崇。他认为日本学者缺乏世界眼光,研究常常陷入碎片化的泥潭,结果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提供给政府的智库报告常常是错误的。汤重南研究员语重心长地勉励青年同志们: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一定要掌握好外语;要有相对集中和独特的专题性课题,只有进行长期充分的研究,才能有较好的成果;要向周围有底蕴的人学习,取长补短;要重视总结经验教训,只有经常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研究水平。

  精彩的报告结束后,汤重南研究员与在场的青年同志们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讨论。

  世历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全程参加报告会并进行了总结。罗文东指出,研究所的发展离不开事业的传承和创新,即老一辈学者传道授业解惑,年轻一代学者继承老学者的治学经验和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新老两代人需要经常交流。青年工作组应该让这样的活动持续下去,构成“青年史学讲坛”系列,使研究所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青年人更快地成长。他强调,青年人要学习老一辈学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努力奋斗的精神,坚持唯物史观,虚心学习老学者的治学之道。老专家的传帮带是青年学者成长进步的捷径,一定要坚持下去,使之成为我所的优良传统。希望青年同志们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化,迅速成长为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栋梁之才。

  (世界历史所青年工作组 姜南供稿

转自:社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